• 首页  思政党建  党务动态> 正文
  • 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筑国强 ——人文与法学师生党员探寻中山大学韶关红色遗址

    提交时间2019-09-29 21:22:16

         “红色文化是红色革命时期全体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2019年9月28日,为响应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号召,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增强党员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农建校110周年之际,澳门信誉最好的十大平台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探寻国立中山大学韶关红色遗址”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共有师生党员50余人参与。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由大亚湾登陆进犯广东,10月21日广州沦陷。侵略者兵临城下之际,作为岭南第一学府的国立中山大学紧急撤离,西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8月,中山大学又回迁至粤北重镇乐昌坪石。直到1944年底战火逼近,中山大学再次迁校,抗战期间中山大学在粤北一共度过了4年多的坎坷岁月。

    活动中,笑称已经在坪石生活的六百三十年的退休老教师何昆亮博古通今,用丰富的学识,将坪石的古往今来、抗日战争期间迁移至此的中山大学坚持办学,秉承学术抗战,教育救国的理念,在烽火中传承希望火种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广同会馆是古时商人汇集往来之地,既保留了广府的特点,同时吸收了江南建筑的元素,十分精美,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后因失火,如今只剩下门廊,令人叹息。国立中山大学迁来之后,将研究院设在馆里,分为文学部、农学部、医学部、哲学部,并走出了许多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当得知时国立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就是我们的华农老校长丁颖院士时,何老师眼含热泪,久久不语,感慨丁颖老校长当时的艰难与牺牲,并向我们讲述了丁颖老校长被土匪绑架的故事。为了保住国家的元气,一大批像丁颖老校长这样的大师宁死不屈,颠沛流离,辗转万里来这里办学,用生命诠释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理念。我们不能真正的回到过去,但通过现存的办学遗址,却可以回想那段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岁月。望着何老先生眼中充盈的热泪,内心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涌动着。

    岁月似长河,却又留下历史的足迹,以往鉴来,自当铭记。

    广同会馆遗址

        江岸边,何老师与我们同行,讲述了坪石镇的鳞次栉比的商户建筑、丰富的风土人情和烽火之中的中大师生奋斗史。五里长街上,身着长袍的老教授、留洋回来报效祖国的青年学子、青春活力的中大学子来来往往,烽火中坚持着“工业救国梦”“农业救国梦”,一幕幕历史场景浮现在我们眼前。讲到兴起之处,何老师还为我们清唱了著名音乐家黄友棣先生的《杜鹃花》,寥寥几句写实的歌词便将我们带回那段烽火岁月。《中大学报》、《思乡曲》等便诞生在这里。

    岸边步行之余,路上还有何老师的悉心讲解

         师生党员手执小国旗,烈日中欢声笑语一路向前,何老师在学生贷金委员会、时代大戏院和教务处等现存遗址,为我们讲述当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因为条件有限,无法完全重建校址,因此办公室、课室、宿舍、运动场等散落在坪山的各个角落。一间不起眼的茅草屋,在当时可能就是中大师生求真知的殿堂。遗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保护遗址,才能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一处一处的遗址在我们脑海里重建,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的欣欣向荣。


    学生会总部遗址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何老师讲述了图书馆馆长杜定友先生发出“誓与中大图书共存亡”的呼喊,独自一人在车站守护图书资源几天几夜、历经艰苦办成定友图书馆的故事。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在图书馆地面铺上松针降噪。为了最快速度的躲避战火,保护图书,杜定友先生亲自设计图书木箱,内设书架,开则可以根据索引翻阅,关则可以快速转移,真乃大智慧也。层叠摆放的木箱,风雨不改,作为历史的见证,仿佛在诉说它们的故事。

    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遗址

    杜定友先生亲自设计的图书木箱(图右下方)

         在坪石小学和裴家湾村祠堂,何老师将当年中大老师在这里著书立说,潜心科研的事迹一一向我们道来。祠堂原是村民操办红白喜事、存放棺椁之地,但为了支持中大办学,乡民们将棺椁暂移他处,将祠堂建成教室和办公室。中大师生学子便在鬼神之地中共同探讨天地学问,坚持教育救国。时光荏苒,许多建筑已经被破坏,挂上“历史建筑”的牌子,难以窥探原貌,令人唏嘘不已,祠堂前,百年大树枝吐新芽,愈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似是寄托着先辈们深情的祝福。

    讲起坪石小学时,何老师有感而发

         在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遗址,何老师为我们讲述房屋结构原理、天井聚水生财的传统文化习俗知识,以及当年工学院师生在此办学的感人事迹。工学院“兵工厂”基地,寄托着村民们打败侵略者的美好愿望。在三星坪古码头习习凉风中,何老师笑说着当年广大学子在河流中游泳洗衣、撑船渡河上课打篮球的故事。70多年风雨兼程转瞬即逝,安静的河流穿越古今,令人神往。

    在朱氏这一小小村落里,走出了许多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丹霞地貌最早学说便发源于此。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教授的高能物理和原子物理理论就在这里提出。这里中国地理学、中国地质学、中国核物理的初创基地。山顶上的一块玉米地,在当时用坪山盛产的竹子架起来了瞭望夜空窥探宇宙奥秘的天文台。
    知道我们前来参观学习,等候已久的村长开心不已,自豪地为我们讲述当年的故事,祝福我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嘱托我们要牢记“国家是我们的国家”,发奋读书,报效祖国。村长自信的面容,无不透漏着对知识的崇尚,对祖国的热爱。

    全体师生在朱氏宗祠前留念合影

    村长自豪地讲起村中历史

    将历史的时针拨回抗日战争期间,日本的入侵对于本已落后的中国科研教育事业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与冲击,诸多大学中学在炮火中被迫颠沛流离以求保全,教授与学生历经数月磨难,辗转三省十数地,在坪石得以继续发展。中大的教授学生们,既有创新图书管理并为守护书籍而奔走粤港的杜定友,有战火中不忘潜心研究资本论的王亚南,还有那些立志工业救国、农业救国、读书救国的学生们。

    红歌嘹亮 展望未来

    在返程途中,大家一路高歌。从《我爱你,中国》到《我和我的祖国》,从《国际歌》到《歌唱祖国》,从《五星红旗》到《金色的理想》,用歌声祝福祖国母亲70周年生日快乐、祝福母校110周年生日快乐!

    心得体会

    梁晓萍

    法学系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际,这次参观是最好的学习。一路行经广同会馆等地,有些建筑还在,有些已不在了,多半被荒废被拆毁,我心中痛惜。以学救国,迁移是为了救亡,是为了图存。 从繁华都市到边陲小镇,许多名字留下印记,其中我们的丁颖老校长,潜心研究又笔耕不辍,留下许多成果。我敬佩他们为人,世人所称大师,不仅有大作为,也有贵重人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刘嘉愉

    中文系本科生第二党支部


    岁月的痕迹早已刻入了这里的片片砖瓦。“在时间无情地吞噬掉石阶的同时,它也眷顾了这些建筑,它赋予了这些建筑沉实、秀丽的古老色彩,这样也使得它们经过时间的洗涤后,焕发出了新一轮的迷人风采。”尽管,这里的有些建筑,永远停留在了从前。但是通过老者们慷慨激昂传达出来的,是未曾泯灭的自豪感。” 

    彭可欣

    历史哲学系本科生党支部


    当时走在这条街上的大多都是中山大学的学子”,何老师骄傲和自豪语气令我不禁感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师生依旧在战火纷飞中进行学术抗战,如今和平环境里的我们理应更加奋进,为祖国事业和未来不断学习进步。身临其境,更多的是被现代的居民住宅模糊了昔日的色彩,希望这段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历史能代代相传,与文化自信的发扬相得益彰。

    短短文字,难以诉尽五小时紧凑的参观学习和满满收获感悟。

    写在最后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知古可以鉴今,为了更好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对红色遗址的进行重新探寻,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红色遗址是历史的见证,只有牢记历史,民族才能前进。这是历史的回响,这是初心和使命的呼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坚定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母校建校110周年献礼!







    作者:   来源:澳门信誉最好的十大平台   人气:141
    Baidu
    sogou